日前,烽火科技集团的光通信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烽火创新谷)和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光电显示专业化众创空间,入选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名单。他们为什么能入选?与一般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相比,他们的专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科技成果出来了,怎么实现产业化?这个问题好比“从0到1解决了,谁来把1做到无穷大?”
“看,这就是我们花了1000万元买断的‘大脑地图’专利,学名是‘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简称MOST),根据这项专利研发的设备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多家医院和研究院所都购买了设备或技术服务,应用前景很好。”站在这台价值不菲的MOST设备前,武汉沃亿生物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郑廷颇为自豪。
大脑是怎样运行的?脑连接图谱如何构建?这是无数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生命奥秘。认知脑功能并进而探讨意识本质的科学前沿,这方面探索不仅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脑疾病防治、智能技术发展也具有引导作用。
“我们当时面临的问题是,科技成果出来了,怎么实现成果的产业化?”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副院长韩道说,这个问题好比“从0到1解决了,谁来把1做到无穷大?”
作为MOST专利的拥有者,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教授和团队成员的心情也很急迫。骆清铭团队2002年启动这项研究,2010年就将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但产业化迟迟不能进行。这项用于全脑扫描的脑探测技术,可捕捉高分辨率脑神经图谱,能应用于脑科学及相关前沿医学、医疗研究等方面,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推动MOST的产业化,成为刚刚成立的工研院的首要任务。这家研究院2012年10月成立,是由武汉市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协同创新创业平台,主要依托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的研发资源,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实现从“创新”到“创造”的转化。“光电国家实验室还有几百项科研成果躺着睡大觉,时间久了就会失效。”韩道表示。
在工研院的努力下,2013年11月,MOST专利以1000万元的价格成功挂牌转让给武汉沃亿生物有限公司,而沃亿公司也入驻工研院,成为该院孵化的首批企业。在机器试产、市场拓展、融资壮大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工研院这个创新平台。
“我们不仅仅做成果转化的平台,还为企业提供产业平台、专业服务、投融资等多种服务。”韩道介绍,工研院联合社会资本,成立了育成创投基金,60%以上的资金将投入到工研院孵化或技术对接的产业项目中。
大企业和小团队繁荣共生,各自发挥长处
在武汉,说起烽火科技集团,几乎无人不知。作为国内光通信领域的巨头,这家老牌央企去年的营业收入达300亿元。企业效益好,员工待遇自然不差,能够在这里工作,是件既有里子又有面子的事儿。
然而,今年6月,已经做到企业中层的彭承路却放弃了这份稳定、高薪的工作,一起放弃的,还有十几年工作积累下来的员工奖励股权。家人、朋友最开始都觉得他“疯了”,难以理解他的选择。
30多岁的彭承路走上了创业之路。他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名为“抓现货”的电子商务公司,致力于解决电子芯片的供需不平衡问题。“我清楚记得有一次烽火因为缺少一颗芯片面临项目停摆,而此时集团里另一家公司正在为同样的芯片成为呆滞库存而困扰。当时我就想,如果能够有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平台,把中国电子设备制造产业的库存芯片有效利用起来,对整个产业的‘去库存,补短板’,对参与平台的各个公司的资产运营质量都有莫大的好处,这就是我们‘抓现货’创业的背景和原动力。”彭承路说。
支持彭承路辞职创业的,恰恰是他的老东家——烽火科技集团。武汉烽火创新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明山告诉记者,“烽火创新谷”是由烽火科技集团与洪山区政府出资共建的创新创业平台,创新谷的使命就是孕育智慧城市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涵盖企业群、孵化器、投融资机构、创服机构等,大企业和小团队繁荣共生,各自发挥长处,烽火全面开放资源,提供牵引。
“烽火对我的支持是全方位的,首先是开放资源,仅烽火本身每年要采购几十亿元的芯片,有大量处理电子芯片库存的需要;其次是创新谷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公共服务;还有资金上的支持,创新谷内的投资基金在创业之初就给了我们几百万元的投资;此外还有智力支持,集团的很多高层都会定期来创新谷,针对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把脉问诊,让我受益匪浅。”彭承路感激地说。据了解,仅几个月的时间,通过“抓现货”成交的芯片库存销售额就达1000多万元。
李明山介绍,“创新谷”尽管今年6月底才开园,但筹备期长达一年,已经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光纤通信技术与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华中科大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展开了紧密的合作,与多家银行、证券、投资机构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引进了文都教育、红图技术、直向实践、邻家优儿等几十家智慧城市方面的创新创业企业;烽创客、光迅机器人、江影科技等近30个创客团队入驻孵化;同时还针对大学生群体举办了2000多人次创新创业培训。
专业化众创空间可有效破解当前众创空间与实体经济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武汉工研院地处未来科技城。韩道告诉记者,在离科技城6公里的地方,占地100亩的光电创新园正在施工中,到时会有更多的光电企业入驻。
“我们的专业性体现在围绕产业链来培育企业、引导创新,重在给企业提供市场,而不仅仅是减免租金、提供办公场所、进行创业辅导这么简单。”韩道表示,工研院成立之初的定位就很明晰,围绕武汉市光电产业的发展进行成果转化与配套服务。“举个例子,我们培育了做OLED发光材料的尚赛,自然而然地就吸引了上下游的企业来这里创业,或者工研院有目的地孵化上下游配套企业。”
“这里最吸引我们的就是工研院提供的产业环境。”武汉市优炜星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建宝说,工研院背后的光电国家实验室科研资源丰富,一些科技成果正好是企业急需的。此外,电子企业小批量生产或小样品的设计、封装、测试等需要车间、厂房,所需成本较高,工研院提供了专业的生产车间,性价比很高。最关键的是在市场开拓上,一方面,众创空间内的产业链条很完善,另一方面,工研院也会积极帮助企业走出去。
清晰的定位加上专业的设计,工研院构建了平台层—集成层—孵化层的高水平服务体系,在孵企业估值超过6亿元,有力推动了工研院技术成果转化和武汉光谷光电子产业升级。
李明山则认为,专业化众创空间要在“专业”上下功夫,以龙头企业引领的众创空间,更要发挥企业的比较优势。在“烽火创新谷”内的创客中心,有许多年轻的90后创客入驻。“烽火是光通信领域的巨头,小企业想获得合作机会并不容易,更别提年轻创客,没想到我们能入驻这里,有机会与央企并肩闯市场。”专注于VR技术的陈磊说,创新谷里集聚的都是与智慧城市相关的企业,在这里创业,既能找到市场,还能获得各种政策、资金、智力支持,自己和团队只需全力做好技术开发就行。
曾调研过多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的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曹国英表示,依托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破解当前众创空间与实体经济、区域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我认为专业化众创空间应该有这么几个特征:一是配套支持全程化,二是创新服务个性化,三是创业辅导专业化。尤其是龙头骨干企业建立的专业化众创空间,通过开放式创新,在服务自身转型升级同时,结合产业链、供应链,集聚了更多中小微企业,初创成功的创业企业可以围绕大企业形成创新生态圈,共生共荣。”
采访中也有不少创业者表示,希望能够对专业化众创空间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方面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调动起龙头企业、院所、高校参与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的积极性,将优质科技资源引入实体经济领域,为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支撑。